您的位置:首页 > 军事 >

探访河北“绿色明珠”前南峪:“咬”定青山不松口

来源:中国新闻网   发布时间: 2016-06-29 00:25:18
探访河北“绿色明珠”前南峪:“咬”定青山不松口图为河北“绿色明珠”前南峪的一景。 李洋 摄

  中新网邢台6月26日电 (李洋)“我们在石头山上植树造林,建设经济沟,把穷山沟变成了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。”已年过七旬的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说,前南峪的农副产品力争打造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,到2020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。

 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地处太行深山区,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,先后荣获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、“中国幸福村”等称号,被生态专家誉为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、“太行生态第一村”。近日,中新网记者随“美丽河北·太行行”采访团走进前南峪,揭秘了它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。

  “荒山秃岭和尚头,洪水下山遍地流,沿川冲走河滩地,十年九旱不保收。”这几句话概述了前南峪的前身,一个曾年人均收入只有57元的山村,它经历了怎样的蜕变?老支书郭成志打开了话匣子。

  据郭成志讲述,前南峪的山是由岩石构成的光山秃岭。196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冲走了全村赖以生存的300亩保命田,村庄房屋也被冲塌,村民生活面临绝境。为治理荒山,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吹响向穷山恶水宣战的号角。在治理荒山期间曾有4位年轻的村民献出宝贵的生命,12位村民落下了终身残疾。

图为被当地人称为“板栗王”的板栗树。 李洋 摄图为被当地人称为“板栗王”的板栗树。 李洋 摄

  “就是在这样恶劣危险的条件下,大家始终坚守着治山寻路的信念,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,荒山上种植了生态林和经济林。”郭成志说,在1996年的一场暴雨后,附近村庄都严重减产,但前南峪却受灾不见灾,仍然林茂粮丰。

  来到前南峪,沿着盘山路一路向上,记者看到一层层石头围砌的梯田里成片板栗树枝繁叶茂。在前南峪生态旅游区,一棵板栗树约有12米高,树围也有5米左右,需几个人合抱,被当地人称为“板栗王”。

  据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,虽然前南峪村种植板栗历史悠久,但这满山遍野的板栗树绝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。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,前南峪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,才有了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这一美誉。

  “这‘最绿’不是上天的恩赐,实干、苦干加巧干换来的,也不是自诩的,是国家林业专家在太行山区普查时赞许的。”郭天林说,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先是种速生林涵养水土,再种经济林提高效益,最终形成了生态林戴帽、干鲜果缠腰、小梯田抱山脚的荒山分层绿化模式。全村宜林荒山8300亩,全部披上了绿装,林木覆盖率超过了90%,植被覆盖率接近95%。

  在交谈中,郭天林向记者透露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初,他们像很多山区一样建起了矿产加工厂和化工厂。但在本世纪初,他们像当初决心治理荒山一样,下决心关闭了矿产污染企业,开始发展旅游。

  “2001年我们对域内诸多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规划,引进并栽植了乌克兰大樱桃、美国提子、澳大利亚油桃、欧洲榛子以及杏扁、树莓等20多种优新品种果树,创建了邢台市第一个农业科技园区,实现了从4月到11月都有水果采摘。”郭天林说,前南峪除了绿色林海,还拥有很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,集绿色、生态、健康、体验、红色等特色融为一体。

  前南峪景区管理处主任郭高升告诉记者,如今不仅许多邢台、邯郸、石家庄市民成了前南峪的常客,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河南的游客也开始慕名而来,尤其是近两年京津游客大幅增长。2015年前南峪接待各地游客超过40万人次,门票收入1200万元。

  在走访中,记者了解到,现在的前南峪对村民实行“三免六补二奖励”福利制度。“三免”即免费供村民饮用水、免费供村民浇地,学生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;“六补”即老人退休补贴,老党员党龄补贴,新农合参合补贴,秸秆气补贴,住房按旧房面积补贴50%建新房,每年年底村民每人享有3000元补贴。

  从穷山沟变身为“绿富美”,老支书郭成志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,“饥饿贫穷多苦难,改天换地不畏惧,我们双脚扎根在太行山上,就会咬定青山不放松,我们会坚守这份"村在林中,院在绿中",成为太行山上一颗永久的绿色明珠。”(完)

相关阅读